首页 >综合 > > 正文

鄂城区峒山村让群众站C位,打造村居建设新样板 天天热点

2023-05-24 23:51:08 来源:荆楚网 ​(湖北日报网)

荆楚网(湖北日报网)讯(通讯员戴静)魅力峒山好风光。近日,走进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,青白灰三色调的村居建筑与周围山水田园融为一体,观荷台、樱花园、栖客露营地,处处透着幸福生活气息。

“村里的事,我们个个唱主角,日子越过越舒心。”峒山村村民陈容说。

作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试点,峒山村通过村湾夜话、“板凳会”等方式,发动群众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,村庄环境在变美,村民生活比蜜甜。


(资料图片)

四线港旁的栖客露营基地。通讯员 供图

共同缔造诗意栖居的家园

峒山村樱花园内,各色樱花竞相绽放,姹紫嫣红,漫步其中,醉看樱花漫舞,仿佛置身花的海洋。

5月8日,风和日丽,村民陈双喜和大伙沿着“峒心”路走着,有说有笑,很是惬意。

“10年前,各个村湾的水泥路没完全建好,有的还是石子路。现在主干道都是柏油路,机耕路是水泥路,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种了花花草草,就像是住在花园里一样。”峒四队的陈双喜是养殖户,说起村里的变化,他一脸的喜悦。

刷黑修通出行路,硬化机耕路,各村湾主干道拓宽至4.8米,村里还计划修建一条环山旅游步道,供村民和游客散步休憩。

在进行环湾路的加宽、硬化、刷黑工程时,沿线村民心往一处想,劲向一处使,办成了一件件大事小事。

“村里大大小小的路有近50条,修路钱哪里来?”经多次“板凳会”商讨,村“两委”决定采取上级争取一点、镇村奖补一点、乡贤捐赠一点、村民共筹一点的办法,并按照“用工本地找,材料就地取”的原则,对环湾路进行修缮。

经过多方努力,资金还有30多万元的缺口。于是,村办建筑劳务公司主动向施工方提出,由村民采取以工代赈方式补齐资金缺口,建筑工地劳务费为每天150元,支付村民每天仅需100元。

峒山二队队长陈胜勇说服道路两侧村民主动让地,发动50多名村民投工投劳,参与道路整修。村民陈道炳主动拆除自家小卖铺,带动群众拆除围栏、鸡棚、猪圈、小菜园、厕所等34个,为美化村庄让路。峒山一队队长陈学波等15名“土专家”主动当起监督员,对施工材质、施工工艺、施工进度进行监督。

在拓宽环湾路的同时,村里还筹资安装了30多盏路灯。改造期间,附近的村民天天到工地旁走一走,看一看,打心眼儿高兴。“村路靓了,环境美了,游客会越来越多。”村民脸上,个个笑容绽放。

举一反三、查漏补缺。经过深入摸排和征求村民意见,沟渠清淤修复、危桥除险加固也将逐步解决。

同时,对景观绿化、上山步道进行改造,清淤疏浚11.4千米沟河港渠,提档升级新沟二队、新建队、峒山三队等5个湾组的人居环境,无害化处理1000余棵松材线虫疫木和全村秸秆,塑造“清亲山水、净静村庄”。

“修整一条路,疏通一条渠,看似是小事,但只要涉及村民的利益,就是大事,我们要一件一件地去做好。”峒山村党总支书记伍冬说,办实事、解民忧贵在从细处入手,从小事做起,积小成为大成。

峒山村还积极探索“党建+乡贤”治理模式,成立村级乡贤理事会和村级乡贤联谊会,实施“乡贤回归”工程,建成峒山乡贤工作室,通过定期召开乡贤座谈会,在各项工作中广泛征求乡贤理事会和党员群众代表意见,引导乡贤参与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,为峒山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提供源源动力。

农文旅融合促“颜值”变“产值”

清晨的稻虾田,清澈如镜,站在自家连片稻田田埂上,种植户陈小桥憧憬着今年的丰收季。

“稻田里养小龙虾,每亩至少要收获40公斤,每公斤按50元计算,可实现收入达2000元。”陈小桥说,通过实行“稻+虾”种养模式,年收入超过了50万元。

去年,虽遇干旱,但峒山村通过疏通沟渠,及时引水、抽水,保障了灌溉用水,农户稳产增收。

沿着环村路徒步前行,记者来到栖客露营基地。该基地位于村子中轴线的最深处,这是一片近4公里长、占地近200亩的水杉林。

“去年12月份开业,多数是组团客户。”栖客露营基地负责人陈川介绍,投入100多万元的露营基地,有接待中心和便利店。游客饿了,可在土灶里做饭,体验户外烹煮的乐趣。累了,可在绿林里的吊床上或者帐篷里休憩,感受乡村的田园风光。

“今年我们又租了60亩地,打造亲子乐园,让孩子们体验捉虾摸鱼、玩泥巴的乐趣,做人气引流。”对于未来,陈川信心满满。

“归乡人”回乡造福乡邻,还有龚建军和黄伟。

龚建军投入260万元建葡萄园,带动峒山各小队近80户农户从事葡萄种植,在盛果期每年纯利润可达100万元。黄伟回村注册湖北忆乡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建成120亩钢架蔬菜大棚、1000平方米钢架房、60亩水蛭养殖箱,以及蔬菜保鲜冻库,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……

眼下,栖客露营基地、万亩香莲基地、千亩武昌鱼基地、百亩樱花园……一批特色农文旅项目,正搅热峒山乡村游,带动安置村民就业500余人。

“9年来,峒山村一步一个台阶。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09年的不足5万元,提高到去年的280余万元。”伍冬说,2023年村集体收入预计有望达到410万元。

以“山水乡愁”为品牌,峒山村的乡亲们埋头苦干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就业,全村80%的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,2021年人均纯收入达3.59万元。

乡风民风美内涵蕴“气质”

入夜,峒山村各村湾文化广场上音乐声响起,与舞曲相伴的还有巡湾的警笛。

村头,几位骑着电动车的义务巡逻队队员,驶出柏油路,进入村湾巷道,巡查路面;5位戴着红袖章的队员走村串组,守护着村民的安全。

这样的韵律在峒山处处可见,点缀着乡村之夜的祥和。

“有了巡逻队,我们心里踏实多了。”村民陈兵说,每当听见巡逻队的警笛声,满满都是安全感。

村民吕美香有着同样的感受。“警笛响一响,我们就睡得香。”

近年来,峒山村发展较快,难免各种利益诉求会产生,若处理不好,可能引发矛盾纠纷。这些年,该村以党建引领“自治”、宣传教育推动“法治”、崇善知礼促进“德治”,通过以点带面,乡风民风更加淳朴,矛盾纠纷不断减少,信访事项逐步下降,治理体系更加健全,激活了乡村活力。

该村划分14个网格,组建治安巡逻、纠纷调解、法律援助等14支志愿服务团队,为打造文明峒山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在峒一队,村民陈斌真切地体会到“患难见真情”。

去年,陈斌在城区一家装饰公司打工。在装修一家门店时,不慎摔伤,因内骨骨折住进了医院。而住院费用这家装饰公司不管,一家人悲愤且无助,只好到社区求助。

社区请来驻村法律顾问,由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援助,并介入调解,几经周折,终于为其争取到了相关赔偿,陈斌深深感动。

“如今事事有人管,实现‘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’。”峒山村村委会主任占志启说,“人人追求向善向上,矛盾日渐减少,乡村和谐稳定。”

若用几个关键词形容峒山村这几年的变化,除了“美”和“富”,还有“和”,这是“三治融合”乡村治理体系结出的硕果。2019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,该村位列其中。

如今的峒山村,通过积极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深入开展移风易俗、打破陈规陋习等活动,先后获得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“全国文明村”“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”等多项国家级荣誉。

阳光田园,诗画乡村;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……通过一系列举措,峒山村呈现出一派民勤村美、民风淳朴、产业兴旺、和美清新的景象。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   2015-2032 华西劳务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  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